字體:    護(hù)眼關(guān)燈

第8章 表示打人的“kō/kò到身上”,本字咋寫的? (第1頁)

四川方言個常用詞匯“kōkò到身上”,表示打人的意思,過去一直以為是“擱”字。

因為“擱”(普通話音gē)在四川方言發(fā)音恰好也是“kōkò”,有個流傳較廣的詞匯就叫“擱得平”(詞義:搞得定;擺得平)。

擱字的本義:指放,放置。過去以為是把“拳頭、巴掌或打人之物放到身上”引申為打人,最近查詢原來另有其字,這個字應(yīng)該是“敤”字。

敤,普通話音kě。

四川話沒有單韻母e,普通話單韻母e正常情況在四川話發(fā)音:與gkh相拼變音為o,與gkh之外的聲母相拼變音為ê。前述“擱”字四川話發(fā)音“kōkò”也是這個規(guī)則,另外“擱”字聲母通時語流音變從不送氣音g變?yōu)閗了。

自然地,敤“kě”在四川話發(fā)音“kōkò”是正常語流音變。

敤的字義:形聲。字從果從攴,果亦聲?!肮敝腹瞎⒐麑??!瓣贰敝浮扒脫簟?、“擊打”。“果”與“攴”聯(lián)合起來表示“敲擊樹枝以使果實落地”。本義:敲擊樹木以收獲果實。引申義:擊打。

古文獻(xiàn)中,“敤”字平聲、去聲都有記載。

《康熙字典》:

敤:《廣韻》《集韻》苦果切,音顆。《說文》硏治也。《博雅》擊也。

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苦臥切,音課。義通。

從字形來分析,“敤”的形旁是“攴”,此字音“撲”,下半是手,上半表示打擊時所需要執(zhí)持的工具,所以,帶“攴”的字都與打擊或動手有關(guān)系。

如今,北方很多地區(qū)通樣還在用這個字,但用法與四川話有所不通。如“用棍子敤你幾下”(中原官話);“鞋上有泥,敤打敤打幾下吧”(冀魯官話)等。

四川方言中,有印象的常見用法,就只有“給某人敤到身上”這一個用法,但這個用法使用頻率卻又非常高,而且可以針對任何人稱,例如:

1、未必然你敢給我敤到身上?

2、死娃娃不聽話,看我給你敤到身上。

3、他不聽話就給他敤到身上!

有方言愛好者認(rèn)為(以下引用部分內(nèi)容):【其實它就是“敲”字,在方言中還在讀

k

聲母,這是保留了古音。韻母

iao

o,這是因為介音

i

丟失后,剩下韻母

ao

,然后元音發(fā)生高化,a

韻丟了,剩下

o

韻,即

iao→ao

→o。這是一條語音發(fā)展規(guī)律,很多漢字經(jīng)歷過這樣的演變,比如“高”,在很多方言里就讀go,高敲,本是通音字。所以,不要找一些生僻字來寫方言,方言里大部分字都是古漢語里的通用字、常用字,只不過它們頑固地保留了古音,或者語音發(fā)生了有規(guī)律的演變,現(xiàn)代人無法識別它們而已。明白了語音的演變規(guī)律,才能正確找到本字?!?/p>

個人認(rèn)為他的說法有一定道理,但是只能解釋陰平調(diào)的kō,而去聲的kò,用“敲”字無法解釋。

【敲】字古音:

《廣韻》口交切?!都崱贰俄崟贰墩崱非鸾磺?。都是陰平調(diào),沒有去聲調(diào)。

所以,筆者還是認(rèn)為“敤”字才是四川方言對應(yīng)的本字。

『點此報錯』『加入書架』